- Details
-
2017-05-02
课程名称:生活设计
课程展览主题:家乡的味道
展览时间:2017年4月23日-4月25日
课程授课教师:胡莹
课程参展人员:2014级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方向27位同学
背景介绍:生活设计课程是我院一门综合设计课程,本次课程的设定主题为“家乡的味道”。
课程主线:
1.找到在以设定主题范围内的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一个瞬间。
2.基于各自选定的“瞬间”,通过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来营造一个场景,通过这一场景与受众进行沟通。
六周的课程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确定了展示方案,2017年4月23日,生活设计课程展在设计艺术学院一楼大厅正式开幕,课程授课老师胡莹邀请了我院王宝升老师和张朵朵老师作为嘉宾一起观摩了此次展览。整体展览除了27位同学展览的27个展位外,还有一段2分14秒长度的课程记录视频配合在院楼内的入口展示屏循环播放,该视频整体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对这门课及这个主题各自的想法。
开展前同学们紧张布展
现场有同学准备了热干面给到场老师、同学们品尝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贺雅婷作品:鱼尾
“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就如同一尾炸脆的糖酒鱼,如今,河水绿了,野生小鱼少了,打鱼的人也不在了,味道也随青烟消逝了,家乡的味道,也仅存在记忆中……”
张越作品:一碗米饭
“这套设计是围绕着米来的。
“这个米桶里面装了红外线光电开关,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通过米的渐渐加入,开关受到遮挡,相应的灯泡就会亮起。
“这样做代表的意义就在于:米饭是人之根本 。我爷爷一家当年从重庆搬迁到武汉,和我奶奶一起在这里白手起家,自己开荒,自己盖房子,养大了我的父亲,这样才能有的我。
“我对我的爷爷一直都很敬佩,敬佩他对生活的热情,敬佩他对我奶奶的感情,也敬佩他一直任劳任怨的为这个家的付出。
“米的慢慢加入代表着我爷爷奶奶一步一步的耕耘,上面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代表着我们这个家通过家人们的努力慢慢地变的更完整,有了我,有了我的侄子侄女,在这个城市扎根下去。”
李婧一作品:哺育
“小时候,外公和我吃早餐,总会去吃瘦肉粉。一碗粉,慢慢的瘦肉和碎白菜,慢慢的香气和热气……
“瘦肉饭就像岁月的丝线,弯弯绕绕,缠在我和外公之间,缠在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之间。
“所以我用粗粝的麻绳缠绕出吃粉的玩和碟,细的、小的碟子是外公,粗的、老去的碗是外公,外公的碗是大鸟,我的碟子则是待哺的幼鸟。
“长辈用挑粉表达了对幼童的疼爱,孩童用蜡笔画下心底的故事,瘦肉粉串起了幼童的画和大学生的碗筷。”
王静怡作品:网
“这次的主题是由这种手工的鱼笼引发的。
“总是纳闷鱼为什么进去就出不来了,老人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于是根据地面的视角,抽取了基本图形和材质。加之回忆起之前看到的一些和灯光有关的作品,想将灯光和鱼笼做一个结合,布置一个装置,就像现在随处充斥着手工艺品和现代媒体的结合。
“最初想做一个2.5-3米的大小,可以使人步入装置内。趁着五一回家,去各个五金店,家居广场询问灯具的情况,例如:动效、原理、大概的价格。根据这些询问到的情况开始购买控制器,转换器……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由于材料、人力的问题,将尺寸缩小在1-1.5米的范围内。”
张明钜作品:雪糕兑换小游戏
“关于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跟小伙伴收集家里废品去卖钱换冰淇淋的经历。
“因为初学阶段,游戏机制的缺陷和体验感不强,节奏过于单一,操作指示不明确,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是该作品的最大缺失。不过在这个课程最后我感触最多得是老师说的完全开放发散自我的思维,摆脱规规矩矩的设计系统约束,才能创造出一些,有意思,有灵性的设计。”
冯思毓作品:棕叶棕编
“小时候,当棕叶可以摘的时候,会让家里人将棕条砍下来,收集好棕叶后拿去给村里的老手艺人制作棕编,做些小玩具给我们玩,有虾、鸟、蛇等等的一些小动物,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这类,在手艺人那里有一种棕编让我最记忆犹新,那是一套从材料到成品,包括中间每一部分的编织过程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的一套,从残缺到完整,犹如进化论一般,老爷爷说,单个的成品虽然很逼真,但还是难免会缺少点活力与新意,倒是这种残缺的组成也不失为一种美。”
梁倚源作品:玉林茶泡
“玉林茶泡是广西玉林的一种非常传统的特色小吃,小时候,在闲暇时间里,大人们在一起聊天,消磨时光,母亲就会在一旁錾刻茶泡,偶尔插嘴聊上几句,我在无聊的时候也会和母亲一起錾刻茶泡。但社会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忙碌,几乎没有人愿意花费时间来制作这种小吃。这种制作工艺虽然已经申遗成功,但仍然只有很少人制作。希望通过这次作业展览,让其他地方的人们也能认识到广西玉林的这种精美的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