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EYES ON |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3年优秀毕业作品交流会

2023年5月18日上午,EYES ON |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3年优秀毕业作品展在桃子湖院区“设计引擎”展厅一层开幕。作为一年一度的毕业盛典,本次交流会以“EYES ON”为主题,展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三十余件,以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智慧出行、数字文化创新、智能装备、智慧健康、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共六个模块进行集中呈现,重新审视与思考当下与未来的生态基础、技术环境、生活方式及生命意义,探索人智共生的内涵与价值,承担未来中国设计创新引擎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教育部高教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教育部科信司副司长舒华,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左清在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副校长谢赤、李树涛、汪卫斌、李肯立等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本次作品展。何人可教授、季铁教授对我院教学成果获奖进行了介绍,30余名毕业生向观展的各级领导展示、讲解了自己的毕业作品,为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观展后,吴岩点赞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你们学院产学研结合得很好,体现了教指委主任单位的水平。学生是在真刀真枪地给企业做实际产品,做出来的东西不仅有创意,还能付诸实践生产出来!”


——  以下为本次毕业作品交流会的活动现场及代表展品 ——


面对5G时代新形势,融人、交通工具、环境系统于一体,研究以汽车、轨道车辆、工程机械和大飞机等高端装备为主的交通运输工具造型设计的关键基础理论和方法。有效整合交通工具内外饰情感设计与品牌识别,帮助企业标定企业产品基因、提升造型的感知品质、构建品牌战略体系。结合现代CAD/CAE技术,大数据算法,从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高度集成的层面,关注气动优化及安全性优化等跨学科技术合作,关注面向智能互联交通工具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探索。通过参数化基因模型、汽车内饰感知品质多角色认知共享模型、造型可信评价,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生态等手段,专注情感范式、体验介质、原型实现,实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法。探索未来智能交通工具美学价值与未来交通网络发展可能,探索多种情境下的出行体验,探索参与性感官体验。


智能出行

Smart Mobility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概念智慧座舱静息化设计 /李志扬/

2030奥迪未来概念设计方案-利用AIGC辅助设计探索 /韩杰/

智慧座舱赛车概念设计 /何贻进/

未来交通工具户外运动座舱设计 /马逸凡/

基于AIGC技术辅助的汽车内饰设计 /袁基伟/

长安绿色智慧座舱概念设计方案 /焦治博/


《智慧座舱赛车概念设计》

作者 /何贻进/  导师 /赵丹华/


作品介绍

赛车运动的历史也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史,其中有无数璀璨的巨星创下荣耀的篇章 LOTUS 可以说是其中最具先锋气质的一个。从1948年起,每一辆铭刻着路特斯标志的汽车,都以纯粹的驾驶乐趣、创新的空气动力学、极致的轻量化闻名于世。本作品旨在研究参数化衍生式设计机械构所带来的有机机械美学风格。进行参数化衍生式美学风格的提取与延伸,并与汽车造型设计语言的的雕塑曲面美学的结合,融入路特斯的家族基因,探索衍生式设计独有的美学。


《概念智慧座舱静息化设计》

作者 /李志扬/  导师 /赵丹华/

作品介绍

在未来人机互联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探索未来电车作为可移动的第三空间的人车互联方式与体验。方案核心是以能量的储存与转化为设计概念的人车联动智慧睡眠座舱,随着汽车开始从油车时代逐渐转向电车时代,在过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汽车得以驱动。油车发动机的发明带赋予了汽车通勤的作用。相比于油车,纯电车则是将能量积蓄在车内,然后慢慢向外流淌,同样电车的驱动方式也赋予了汽车智能用户体验第三空间以及能量储存与转化的角色。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下,智慧座舱将拥有更高度人机结合、人机信息交流更高效的特点。


深耕健康产品设计研究和产业实践,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探索面向未来智慧健康场景的人体测量学、人机工程、机器学习算法、多模态自然人机交互、生理学、心理学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方法体系,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打造集健康数据感知、保健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健康生态,全面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智慧健康

Design for Healthy & Wellbeing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可穿戴产品设计美学评价系统设计 /石佳欣/

基于中国人手部大数据的腹腔镜手术刀设计 /戴慧琳/

VR产品佩戴舒适度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 /杜雨佳/

无极眼| LIMI-EYE——手术用远程激光指示教学系统 /徐锟铻/

虚拟现实手术导航装置 /刘奕君/


《基于中国人手部大数据的腹腔镜手术刀设计》

作者 /戴慧琳/  导师 /王海宁/

作品介绍

本设计基于中国成年人手部测量学数据库,进行手部建模仿真技术研究,拟合和重构代表性的多层复合手掌模型,基于高精度3D动作捕获技术,完成骨骼-肌腱-肌肉层级的驱动,进行腹腔镜手术刀人因设计和验证,提升腹腔镜手术刀的使用效率和易用性。同时,在产品开发方面,数字仿真手将允许在虚拟环境中直接评估拟议的手持产品设计,并对产品进行拓扑修改,这也将减少产品的设计时间和成本。基于这些分析,可以预测安全性和性能,在设计前期阶段识别和纠正设计错误。


《可穿戴产品设计美学评价系统设计》

作者 /石佳欣/  导师 /王海宁/

作品介绍

在现有的产品生产流程中,企业需要在产品制作前提前对产品进行虚拟评价,同时在产品美学评价方面,现在并没有明确的方法。因此企业需要一个企科学的工具去评估产品的美。本设计聚焦于对可穿戴产品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并以手表手环为例进行最后的设计呈现。希望探索出如何在产品还未生产出前,介入提前评价的环节,以节省巨大成本(时间、人、财力);同时探索如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满足不同用户对特定产品的审美需求,打破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审美屏障,帮助设计师更好的了解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



打造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复杂系统产品,深度集成和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推动装备设计走向智能化、无人化、集成化,探索面向工业互联网系统、载人航天、航海、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场景的美学设计、人机工程、智能算法、系统集成设计、人机交互、原型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装备设计研究方法体系,使智能装备具有人性的温度、未来的美感、宜人的体验和友好的人机交互形式。


智能装备

Intelligent Equipment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智能增强外骨骼消防装备设计 /苏航/

适用于关节损伤障碍患者的可穿戴康复系统 /滕雪苗/

三一重工履带式起重机驾驶室内饰设计 /付小鹏/

火星场景的个体防护装备概念设计 /杨欣童/

面向火星场景的工程装备设 /李京伦/

航站楼室内摆渡智能服务Robot /杨奕海/

越野式森林消防车 /夏南/

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创新设计 /胡轩豪/

harman/kardon ALLURE ESSENTIAL 蓝牙音箱CMF设计 /李万权/


《面向火星场景的工程装备设》

作者 /李京伦/  导师 /罗建平/

作品介绍

在未来2050年,人类有望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地外探索技术成熟的背景下,登陆式地外探索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为此,将提出一套概念性解决方案。本次设计将基于远程卫星通信和高度无人智能化的技术支持,设计一套火星登陆载具和工程模块系统,以运输载具为核心,形成多终端的基地工程建设系统。设计方案中集成了道路探测,智能避障,道路规划来适应火星复杂的地形,其中包括探路者号和号,搭配火星无人机,来为核心工程载具提供可靠的路线行进信息和合适的建设选址。另外工程车搭载有建筑3d打印模块,为火星基地构筑框架,最终实现载具与航天员与基地系统的融合,形成前期火星基地建设的完整系统概念,来设计未来火星登陆的无限可能。


《越野式森林消防车》

作者 /夏南/  导师 /李辉/

作品介绍

森林火灾是一种频发的自然灾害,控制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和人员财产损失。森林场景崎岖多树,传统消防车难以在其中穿行且发挥的效果有限,故森林火灾的一种重要控制方法是人工进入火场挖掘防火隔离带,但是人工挖掘低效且危险,火焰从两侧将人包围,是消防人员失去生命的一大主要原因。本设计基于三一重工企业原有的SYM5130TXFGJ 高机动突击消防车进行设计创新,保留了其原有的强越野结构,将具有强开沟能力的农机结合在其尾部,快速挖掘隔离带;由于开辟隔离带时挖出的土中混杂有干树枝树叶等易燃物,会带来二次点燃的风险,结合三一消防车原有的压缩空气泡沫储存结构,将SYM5130TXFGJ 高机动突击消防车水箱改造成高压泡沫的储存,通过尾部的喷口喷射覆盖在挖出的生土堆表面,形成更强的阻燃效果,高效及时地抑制火情蔓延;同时车顶搭载伴行无人机,在高空对火情进行及时监控,防止被火焰围困造成危险,有效保障消防员的生命安全。


着眼设计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前沿交叉方向,探索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服务设计方法、产品与体系,通过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的深度融合,挖掘新的数据价值和智能服务范围、优化服务生态链条、培养新一代设计创意人才,推动服务设计产、学、研、创的转化。


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

Big Data & Service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我想你听思维数据跨模态可听化设计 /彭思睿/

图钉墙设计课程数据可视化设计 /苏涛/

TOUCH思维粒子——脑电波艺术体验交互装置设计 /刘嘉雯/


我想你听思维数据跨模态可听化设计》

作者 /彭思睿/  导师 /胡莹/张卉/

作品介绍

当前,随着神经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脑电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探索了如何将脑电信号转化为声音或图像等形式来实现脑机接口。同时,随着人们对于数据可视化和听觉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将思维数据可视化和听觉化的方法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可视化和听觉化的交互方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普及化。同时,更多的研究将会探索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跨模态转化,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视化和可感知性。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思维数据跨模态可听化的设计方法,将脑电数据和鸟类声音库进行联系,通过设计手段将脑电数据转化为鸟类声音,让用户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感知自己的思维活动。


TOUCH思维粒子——脑电波艺术体验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 /刘嘉雯/  导师 /胡莹/蒋有燏/

作品介绍

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瞥见脑电波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视为复杂而神秘的信号,长久以来围绕着脑电波的科学研究始终不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可以解读神经,并开始把脑电应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来。围绕着脑机接口的艺术创作也接连不断,绚烂的脑波艺术、脑机绘梦都赋予了脑电波浪漫的艺术色彩,让其变得可视、可听、可感,神秘的脑电波正在激起人们更大的探索欲。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索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将科学的脑电波数据特征具像化,通过可交互艺术装置的传达浪漫,并将脑电与宇宙联系起来,作为最终艺术装置的主题传达。正如星际间的尘埃聚集在一起,诞生成一颗星星,汇入宇宙,闪耀光芒。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让大脑迸发出一颗颗闪着灵光的粒子,思维的能量给予粒子能量和动力,在广阔的大脑宇宙中奔涌飞散,让人感受到大脑思维的无限可能与力量。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为核心,从文化资源与核心价值、文化大数据与智能设计平台、文化体验与产业应用三个领域入手,基于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协同式、智能化的文化大数据库和智能创新设计工具与平台,探索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新形态,打造多通道、沉浸式、交互式的深度文化体验,在文化旅游、艺术展演、文博展会等领域探索内容可视化呈现和服务集成,助力打造以数字文化为中心的新业态。


数字文化创新

Digital Innov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儿童健康饮食科普教育的交互产品设计 /梁欣欣/

基于纹藏数据库的智能生成设计 /李嘉沁/

汉代服饰数字化展示设计 /陈冠瑜/

非人类中心的儿童大美育产品设计 /郭陈佳/

元宇宙毕业设计虚拟展厅设计 /金新元/

人机协同智能设计系统界面与交互设计 /刘安然/


《基于纹藏数据库的智能生成设计》

作者 /李嘉沁/  导师 /季铁/

作品介绍

以唐朝时期敦煌藻井中的宝相花纹为例,通过对宝相花的研究与分析,对其设计要素进行分解形成模块图元,获取传统纹样的设计基因。利用设计师规范设计以及提供设计灵感的宏观知识,将敦煌宝相花藻井井心纹样拆分为花心、花瓣、角隅三大部位,得到原始数据集,利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分别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生成图元,再利用html+css在网页端进行组合,智能生成花砖纹样利用智能生成技术,将藻井纹样应用于花砖领域,用户个性化定制提高传统纹样的设计效率。


《汉代服饰数字化展示设计》

作者 /陈冠瑜/  导师 /郭寅曼/

作品介绍

根据湖南省博物馆汉代服饰进行的数字化展示方案,以湖南省博物馆的三块展示绣片为基础,对其进行服饰还原,并开展以数字互动装置与体验设计,目的是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实现对于原纹样的原型演示与服饰纹样再还原效果。装置以衣服作为为投影的唯一载体,体验者在展台处选择相应的展板,通过触碰不同的展板来实现视频的切换。传感器感应到人的触碰控制投影播放动画。而在没有人的时候,则处于循环展示三种纹样的状态。通过对纹样来源变化过程以及颜色的参考,来还原与展示长寿绣”“乘云绣”“信期绣的纹样。


面对能源、污染与气候变化等危机,以两山理论和生命周期系统思维为依 据,针对资源行业和海洋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循环利用和节能减 排等绿色发展目标,从能量输入(资源获取)到输出(废弃物产生)进行产业系统分析,结合用户行为和生活方式研究,开展生态资源重构为目标的规 划、组织与服务设计,能源与用能服务系统与可视化设计;建立地区行业生态创新设计联盟,大数据生态资源共享和设计赋能平台,在供给侧设计输出能满足人、社区和城市生态智慧化发展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系统,实现绿色低 碳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责任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新一代设计师。


可持续与生态设计

Sustainable & Ecological Design


本模块参展作品包括

低碳材料在亲生物设计中的应用 /蔡新慧/

基于生命逻辑的交互产品设计-“藻知道趣味藻类儿童科普教育拼图套件 /韩一珵/

智能手机桌面游戏化系统 /王璐/

基于生物材料的交互产品设计-食物艺术家 /梁慧琳/

基于材料循环利用的双碳创新设计研究 /沈惟叶/

面向高温高湿环境的相变调温服设计 /武少华/


《低碳材料在亲生物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蔡新慧/  导师 /张军/

作品介绍

植物修复空气净化器以NASA首创的根部-微生物净化法为基础,关注当代病态建筑综合症的问题,将室内微环境作为人植共生场景。结合多孔材料水培和植物修复的概念,以荥经砂器为代表的非遗活性炭多孔材料介入,是生态和文化的融合。在荥经研究茁砂技术后,达到水、基质、微生物、根部4层挥发性有机物过滤效果,且内部相互作用、自我维持。加上叶片的PM吸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该设计的每一部分都助推了空气净化,集约化且高效。低维护的自循环微生态系统解决了用户浇水换盆、擦拭叶子、换土追肥等传统种植行为的痛点,从而达到产品内部、产品与人类两重共生。


《基于生物材料的交互产品设计-食物艺术家》

作者 /梁慧琳/  导师 /孙帅/

作品介绍

本课题将基于生物设计的研究方法,将生物材料作为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利用其特性增强设计作品的功能和可持续性,探索生物材料、废弃物如何与生态环境、生活场景结合并运用,探索人与自然更和谐、更可持续的未来和生活方式。本作品利用虾壳、蛋壳、蔬果皮等食物废料,来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生物材料,并尝试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延长这些大量被丢弃的食物副产品的生命周期,代替现代工业中具有污染的材料,生产更高价值且生态可持续的产品。基于对材料特性的研究及材料实验,选择将其运用于对塑料污染和儿童健康存在严峻问题的传统儿童玩具领域,设计了一套可100%生物降解的、旨在培养3-6岁学龄前儿童多方面能力以及科普饮食营养的玩具。


《基于生命逻辑的交互产品设计

——“藻知道趣味藻类儿童科普教育拼图套件》

作者 /韩一珵/  导师 /孙帅/

作品介绍

双碳政策大背景下,依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学龄前儿童 教育政策,以人教版生物教材为知识框架,运用藻类生物基新材料, 结合新兴AI技术,设计基于生命逻辑的儿童科普教育产品。旨在创造人与自然双向友好的的循环系统,激发儿童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助推我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材料循环利用的双碳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 /沈惟叶/  导师 /刘永红/

作品介绍

酒糟是酿酒行业的副产物,也是未被完全利用的粮食,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每年,啤酒厂除了生产出千万吨的酒精类产品,也会产生数倍的酒糟。这些酒糟无法得到妥善处理,随意堆放,易发霉变质,造成大气和水体污染。酒糟的再利用成了百威集团的战略目标。本课题基于双碳创新设计,将酒糟内的纤维素和其他天然添加物结合,生成独特质感的再生纸张——Grainever, 设计理念是No grain, no gain。在设计赋能下,纸张与种子结合,变成可种植的花瓣日历。定期撕下一朵花瓣埋入土壤中,既可以让酒糟辅助土壤形成团粒结构,通气疏水,也可以增强种植的仪式感和成活率。本课题的研究对【酒糟】材料的循环利用具有先导性意义。酒糟的再生,对酿酒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