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作品推荐:《东阳木雕知识谱系平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示

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经过近三个月的授课、调研与创作实践,于9月6日至9月28日在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举行成果特展。培训成果共计16项工艺美术数字化作品将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众号“设计四合院”陆续推出介绍,敬请广大师生与业界同行关注及莅临现场参观。


作品名称  东阳木雕知识谱系平台

团队成员  朱吉虹 庞祺 张金晖

作品类别 平台设计/交互设计

指导老师 季铁 袁翔 肖懿


创作背景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木雕广泛应用于古建筑,装饰艺术,家具等各个领域。关于东阳木雕的描述早在唐朝即已出现,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冯氏兄弟的东阳木雕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足以可见,东阳木雕精美华丽的风格特点已延续了上千年。


作品简介

东阳木雕知识谱系平台是一件以研究东阳木雕历史文化和独特艺术风格为主题的数字交互作品,作品展示了东阳木雕作品、师承、纹样、工艺、场景五个板块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整合为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东阳木雕历史文化的演变,并辅以三维数字模型与二维动画的结合演绎作品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巧妙碰撞,展现东阳木雕文化魅力,助力传统木雕技艺传承创新。

作品展示与互动方式


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木雕是一项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上古雕形纹彩,发展至唐宋木刻造像,鼎盛至明清雕梁画栋,传承至当代文创装饰,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的研究追溯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木雕鱼和木雕鸟,并用二维动画的方式演绎出其独特的古韵文化。随着时间轴的推进,商周、秦汉、唐宋直到2023年的今天,不同时期东阳木雕的有关知识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作品在时间轴的清朝部分放置了一个雕花架子床的可交互三维数字扫描模型,人们可以通过手势交互来旋转、放大、拆解该模型,并在放大观察床体的过程中辅以二维动画,对“蜻蜓戏童子”、“喜鹊衔石榴”等纹样的重构和演绎,展现了东阳木雕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数字化技术碰撞走向未来的进程,带给观众关于古今交融视觉信息的文化体悟。

创作历程

自上古雕形纹彩问世以来,东阳木雕经历了从唐宋木刻造像的发展,到明清雕梁画栋的鼎盛时期,再到当代文创装饰的不断创新。通过对东阳木雕历史发展的大事记进行深度融合和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到东阳木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后续又实地调研了中国木雕博物馆、东阳木雕小镇、卢宅肃雍堂、史家庄花厅等地,并对中国木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玉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先民、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张伟孝教授等当地的东阳木雕专家进行访谈,针对东阳木雕的发展特点和数字化传承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终提出了面向东阳木雕的知识谱系平台概念

数字化采集

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化采集技术,将木雕作品(以雕花床为例)进行扫描拆解,放进作品类时间轴。不仅可以与用户进行互动,还能更生动地呈现雕花床的全貌、结构、雕刻细节以及纹样寓意等,后续也会添加更多的木雕作品,探索更多的交互方式,使用户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下一步工作:

整个数据库分为作品、师承、纹样、工艺和场景五个版块虽然目前筛选器尚未完全实现,在后续工作中,场景板块具有较高的商业化潜力,因此之后将其作为研究方向之一,以进一步拓展数据库的应用价值


展览现场

创作者简介


朱吉虹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设计教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0ZD09)1项,主持完成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教科规划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项。


庞祺

工业设计、天台山民俗博物馆设计总监、宋红非遗博物馆展览设计师、红石梁梅酒包装设计者。


张金晖

北京砖雕第七代传承人和中国五花剪纸第十三代传承人,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