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作品推荐:《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示

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经过近三个月的授课、调研与创作实践,于9月6日至9月28日在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举行成果特展。培训成果共计16项工艺美术数字化作品将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众号“设计四合院”陆续推出介绍,敬请广大师生与业界同行关注及莅临现场参观。


作品名称:《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

作品类别:交互设计

团队成员:赵雨,毕枫,于晓洋

指导老师

蒋友燏

特别鸣谢

董鲜艳(湖南博物院)

周家明(四经绞花罗非遗传承人)

黎洲(西南大学)

刘杨欣蕊(北京服装学院)

罗海童(北京服装学院)


作品简介

湖南衡阳何家皂山曾出土了多件北宋时期的服装残片,其中,有五块受碳化影响、残缺不齐的服装残片承载着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北宋织造技艺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对这些残片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限。基于这一观察,来自西南大学的赵雨、湖南博物院的毕枫及北京服装学院的于晓洋决定着手开展“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服装的始状复原并以交互的形式重新呈现其制作工艺及北宋文化背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丰富历史展示与教育的形式。

《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出土残片整理现场

创作历程

第一步是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残片研究。项目组从宋代上启汉唐、下启明清的时代特征入手,收集并分析了大量该时段出土服装的高分辨率图像、形制结构和相关历史文献,为后续残片复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出土残片形制分析现场

第二步是进行严谨的纸样比对和残片复原。项目组围绕前期的数据资料,先后与湖南博物院的董鲜艳、四经绞花罗非遗传承人周家明等专家合作,从残片的尺寸、工艺及特征推断出服装始状,绘制出服装款式图及纸样图,经过拼接考证实现了服装的初步复原。


《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

第三步是进行技术展示和交互设计。项目组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服装的始状复原,并设计了一系列互动体验,观众可扫码或使用APP加载3D模型以查看这件北宋袍的细节并更换颜色,从而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制作过程,融入北宋世界。

《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数字化复原及交互设计展示图


《出土北宋服装残片复原及交互体验设计》结项展览现场

创作感想:

团队成员积极应对了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受到了深刻的启发。首先,出土文物与传世书面文献互异,它是可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未受到任何程度的歪曲和变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传统的文物陈列和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采用更加现代的实验性技术或方法,以扩大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潜力。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项目组希望持续拓展这个项目,将其推广给更多的受众,激发更多人对宋代历史文化遗迹产生兴趣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发展。同时,项目组将继续交流合作,与更多的博物馆、文化机构互助协作,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而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加深文物保护的社会共识。

作者简介:

赵雨

国家公派博士,西南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服装服饰院委员,中国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国服装设计协会海外理事等。先后主持教育部、科技部、重庆市社科联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设计作品曾公开参展于中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际知名展览。

毕枫

湖南博物院馆员,文物摄影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出土珠饰研究》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十余本已出版图册拍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初、高中卷》-岳麓书社、《马王堆汉墓服饰研究》-中华书局、《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等),参与《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系列展-御窑密码》、《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系列展-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等二十余次境内外展览的相关拍摄工作,负责博物院新媒体平台相关稿件配图提供。

于晓洋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博士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与传承、服饰数字化。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