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作品推荐:《献给大山的诗 基于苗族传统刺绣艺术的互动影像体验设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示

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经过近三个月的授课、调研与创作实践,于9月6日至9月28日在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举行成果特展。培训成果共计16项工艺美术数字化作品将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众号“设计四合院”陆续推出介绍,敬请广大师生与业界同行关注及莅临现场参观。

项目名称:献给大山的诗 基于苗族传统刺绣艺术的互动影像体验设计

项目成员:向艳丽于晓洋

作品类型:互动影像体验设计

指导老师:肖懿,王罗

创作背景:

贵州苗族刺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沉淀、积累、扩充、发展,逐渐形成了深广的知识、制度、思想、体系与传播体系。对没有文字的苗族而言,其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写在服饰上的历史”,是苗族共享的集体记忆,也是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创作者在对苗族文化的敬意和喜爱的基础上,对苗绣纹样的美学和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解读。项目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展示苗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探索苗绣与数字媒体的跨界融合,充分发挥贵州苗族刺绣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数据采集过程与表现方法:

创作者通过网络采集与线下走访,收集大量的苗族刺绣传承人的信息以及他们的苗绣代表作,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简化提炼,最终整理出了杨再美,石丽萍,潘玉珍,石传英等四位国家级、省级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肖像动态数据和苗绣纹样数据,进行动态交互。



作品创作方式与互动方法:

《献给大山的诗》是一个互动影像空间,使用Touch Designer+ Xbox将其转化为线下动态循环和交互的影像效果,同时制作线上H5交互界面,引导观众分析并解读苗绣,形成新的苗绣纹样体验。




观众通过观看由四组苗族绣娘的肖像纹样化循环变化构成的影像世界,感受她们独特的苗绣风格和文化。当观众在进入镜头范围内,可以通过身体动作与苗绣纹样进行互动,感受苗绣的变化和趣味。

扫描现场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绣娘,查看她独特的苗绣纹样,根据纹样词典进行解读,创作出对于纹样理解的一首诗,并上传至系统助力于创作者汇总。


创作感想及下一步预期工作:

通过这件作品,创作者希望能够向人们展示苗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并探索苗绣与数字媒体的跨界融合。创作者认为,《献给大山的诗》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项目,可以在旅游景点博物馆等进行试点,不断完善和更新。创作者计划在未来继续收集更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苗绣数据,并尝试使用更多先进而有创意的技术来呈现和交互,探索贵州苗族刺绣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以赋能乡村振兴。创作者也希望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爱好者合作,共同推广和保护苗族传统刺绣艺术。


作者简介:

向艳丽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于晓洋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博士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是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与传承、服饰数字化。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