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经过近三个月的授课、调研与创作实践,于9月6日至9月28日在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举行成果特展。培训成果共计16项工艺美术数字化作品将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众号“设计四合院”陆续推出介绍,敬请广大师生与业界同行关注及莅临现场参观。
作品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庄浪县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建设
团队成员:刘俊玲,刘籽伸,钦松,向艳丽
作品类型:平台设计/交互设计
指导老师:季铁,袁翔
创作背景:
庄浪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中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真武大帝像,红崖寺石窟,正因年代久远,缺乏保护而残破不堪。怀着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敬畏,此次创作的目标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庄浪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石窟艺术的魅力,并激发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让它们在新的数字时代里得以“重生”。
数据采集:
红崖寺石窟是位于庄浪县韩店镇郭漫村东南15千米关山峡谷之中的16座方形平顶窟,石窟开凿在红崖寺最高峰的天然崖壁上,地势险要,内部塑像主要为明代和清代的泥塑神像为主。但由于岁月的侵蚀,许多塑像已经毁坏,现仅存50多尊造像和20平方米的壁画,残碑2块。因此,我们走访了当地博物馆,又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全面的采集和记录,以便于未来的研究和保护。
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法如M70激光3D扫描仪、360VR全景采集器、AR增强现实技术等,对庄浪县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和记录。这些数据将被用于建立庄浪县的数字文化资源库,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由于本项目的实施涵盖了数字技术、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在表现手法上,我们采用了点线面等抽象视觉元素的映射mapping到3D打印的塑像上,使其赋予新时代下的生命。
作品展示&互动方式:
作品展示方式主要是通过线上的数字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会在庄浪县的博物馆设立实体交互展示,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
在互动方式上,我们将通过AR技术,让人们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与这些文物进行互动,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创作感想及下一步预期工作:
创作这个项目的过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得以“重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庄浪县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采集,同时,我们也会探索更多的数字技术,以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刘俊玲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与媒体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著有《图像处理与创新应用》教材,译有《配色手册》、《窗帘设计百科》等。
刘籽伸,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从事影视媒体相关教学与实践工作 ,资深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纪录片作品《迎风》播出于CCTV发现之旅。入围年第十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最佳摄影单元 ;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金属工艺手作者,拥有数字影像创作的专业背景,和手工艺制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手工艺。
钦松,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陶瓷研发,近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1项,陕西省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陕西省哲学社科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1项。
向艳丽,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