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回望这个夏天,在疫情和高温的双重考验下,全院教职工坚守岗位,以静穆之风,抗疫抗高温,在科研和教学路上执着奋斗,取得多项成果,以饱满的工作状态迎接新学期。
一、学术活动
2021年7-8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下,我院协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先后在杭州、南昌、大连、泉州、长沙及线上组织召开近10场学术活动,就“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后疫情时代的全球设计教育”等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季铁教授在教指委相关会议上就“工业设计专业教程编写工作进展”作工作汇报。
二、教学成果
教学上,我院何人可、季铁、谭浩、刘芳、李怡、吴雪松等教师均取得重要成果。其中,何人可教授主编的《工业设计史》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高等教育类)”。该教材自 2001年发行,已再版 5 次,多年来不断更新,3 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成为工业设计领域经典教材。
季铁教授主持的《面向文化科技融合的设计学类教材体系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该项目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分社的支持下,打造一批核心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此外,吴雪松副教授新编教材《超越设计:意义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科竞赛方面,刘芳教授指导汪琳琪、梁丰洲、宁斌三位同学合作完成的叙事性可视化作品《瞿行——应急物流-连接武汉疫情物资生命线》荣获ChinaVis 2021艺术可视化学生竞赛一等奖。
三、科研工作
随着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等评审结果相继出炉,我院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1个,李辉、谭征宇、欧静、郭寅曼、刘芳、吴迪、王宝升、张汗灵等多位教师的申报项目成功立项。
此外,由张汗灵教授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市场轨道交通车辆可视化、互动化、沉浸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入选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2021-2022年),由余从刚副教授与韶山市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韶山银田科技兴农项目》入选2021年政策性科技帮扶项目。
横向项目方面,我院分别与华为、荣耀、VIVO、三一、中车、京东等多个头部企业开展了新的合作项目。智能装备模块还启动了智能头盔、深度图像分析、天文导航等多项国防军工项目,通过工业设计参与,持续推进国防建设。
高校“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组织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美院四所高校,于7月17日至8月14日开展铜仁“油里乾坤” 设计工作营。历时28天,在我院季铁教授、张朵朵副教授指导下,潘英、周子涵、唐天怡、王鑫杨、文静茹、袁雪晴等师生参加了工作营。
“油里乾坤” 设计工作营
四、师资队伍与国际合作
我院新引进赵卉(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孟晗(日本千叶大学博士毕业)两位青年教师,并编制人才需求规划,以跨学科融合促进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先后组织教师团队申报2021年度“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项目,逐步扩大与其他国际一流设计类院校的合作,建立国际化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际合作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
五、实验室与基地建设
我院现拥有“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验室。目前,“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已经正式授牌,“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维修改造完成并通过教育部专家安全检查,学院“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子活动项目申报预算通过教育部专家抽查审核。
此外,由我院参与建设的怀化市非遗文创基地通过“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实地考察。
六、制度建设
利用暑假时间,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各模块负责人及代表教师等集中讨论并修订了《学院岗位评聘条件》,讨论并制定《学院专业课程成绩评定指导意见》、《学院学科竞赛推荐清单》,以更好地指导学院职称评审、专业建设、学科竞赛等工作。
附:部分新增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跨文化视域下长沙窑古陶瓷设计变迁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辉 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域文化振兴与设计创新面临全球化与跨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多民族中获得市场、满足跨文化消费者需求?唐五代长沙窑给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设计提供了成功的历史样板。长沙窑是我国古代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窑口,其跨文化元素是其区别于同时代其他窑口的重要特征。本项目聚焦于长沙窑陶瓷在跨文化消费市场上的成功表现,关注其随时间推移与国内外消费者的变化而调整的设计策略,通过跨文化的调查、基于多元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与融合的设计特征研究,探索其跨文化设计生态和演变规律,建构跨文化设计变迁及模型。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造物的多元文化及其互动关系,丰富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体系,也为当代设计提供文化滋养与方法借鉴,既具有深远的历史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信任的人机共驾系统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项目负责人:谭征宇 副教授
项目简介:任何自动化系统的大规模采用都要先建立高度信任。相关研究表明,驾驶员对人机共驾系统之间的信任是相关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而驾驶员缺乏信任和过度信任人机共驾系统都会因为误操作或反应延时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建立适当的信任关系对人机共驾系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聚焦于驾驶员与人机共驾系统的第一接触面——交互界面,将分别从驾驶员和人机共驾系统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人机共驾信任关系的最佳“设计介入”方法;通过验证,构建面向驾驶员-人机共驾系统的信任关系;建立设计策略,保证驾驶员对系统的信任平衡。为自动驾驶信任相关的交互界面设计、信任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和理论参考,也为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建设“交通强国”目标贡献应用价值。
《多感官音乐疗法干预老年痴呆症的服务设计研究》
项目负责人:欧静 副教授
项目简介:在“深度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痴呆症患者(AD)人数增多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干预与健康指导。国际阿尔兹海默症协会(ADI)报告指出音乐疗法是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的有效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多感官音乐疗法的服务设计研究是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对老年痴呆弱势人群进行可持续性服务和创新活化,为其获取公平和幸福感。项目以湖湘地区机构养老的早中期痴呆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需求模型、多感官转译方法、多情境音乐疗法生态系统和服务模式,原型验证四部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感官音乐疗法服务设计理论方法及实践探索,形成可以向相关养老模式推广的可持续性服务设计方法论。
《互联共生: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可及性交互设计研究》
项目负责人:郭寅曼 博士
项目简介: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文化全民共享,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化,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在2021年被正式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涉及了文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应用。通过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打造集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的开放平台,形成中国数字文化的聚合生态,使全国乃至全球用户可以一站式访问海量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但文化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复杂性给公众深度访问提出了挑战,本课题通过研究文化大数据在数字媒体环境中呈现出来的交互属性,从内容可及、情境可及和互动可及三个层面来分析交互设计方法,总结输出符合公共服务可及性要求的系统性交互设计体系。
《隐私增强的高时效边缘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刘芳 教授
项目简介:大数据智能时代,隐私泄露风险扩散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正严重阻碍着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如何兼顾数据隐私保护和高时效处理的双重设计需求,面临着严峻挑战。本项目主要针对计算效能提升、存储I/O加速、分布式处理优化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性研究:1)在软硬件协同的效能提升方面,研究基于FPGA的边缘隐私增强加速器设计、基于近似计算重用和动态模型压缩的加速技术;2)在边缘存储I/O加速方面,研究面向敏感密文的重复数据删除机制、隐私数据的边缘缓存I/O优化策略;3)在隐私增强的边缘联邦学习优化方面,研究面向超大规模联邦学习的边缘隐私增强方法、云-边-端融合的高效隐私增强联邦学习算法,并设计和实现系统原型进行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