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场景:出行变革中的叙事与体验”论坛在我校设计艺术学院成功举办,该论坛集结了来自华为、比亚迪、东风、广汽、高合等知名设计师校友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本次论坛企业设计师和高校专家一起围绕5G时代智能汽车的场景化用户体验设计进行研讨,为湖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在论坛上,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为五位校友郑素霖、刘能华、伍国平、范志强、范吉晗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湖南大学副校长汪卫斌为论坛致开幕词。
论坛专家合影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在论坛开始前向校友和嘉宾们汇报了学院以“文化引领、科技赋能、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智慧出行方向负责人赵丹华教授回顾了智慧出行方向的发展历程:从“七五”攻关项目到东风X5的汽车造型设计、以及现在的智能出行场景构建,出行方向也在不断转型、融合发展中以思考未来。
东风集团教授级高工郑素霖带来了以《跃迁·风气-品牌出行设计与变革转型焕新》为题的分享,回顾了他与东风汽车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历程。从1969年开始,东风经历了从生产军车、商用车到自主乘用车的演变。郑老师专注于东风在民用车领域的探索,尤其聚焦于2020年的品牌转型,推出了具有无畏、征服品牌理念的猛士系列;此后不断推陈出新,又陆续发布了东风eπ、岚图等更多品牌,将四十年的汽车设计经验不断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华为智慧出行首席设计师伍国平分享了华为在智慧出行领域的美学思考与实践。他表示,华为在产品上的创新出发点是解决消费者基础体验中的问题,同时强调“纯净”的美学原则,以使设计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些也体现在华为智慧出行产品上,如智界S7,其外观设计以力与美的结合为出发点,实现了纯净的设计美学与内舱空间、风阻效能的最优解。此外,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智慧出行产品的关键,智能应是具有生命感的,智能的状态是接近生命,因而设计师要赋予科技以情感。从华为设计团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美学在智慧出行时代的新融合模式。
广汽研究院设计中心前瞻设计部部长范志强分享了其团队的三个项目。ispace2017强调了未来汽车应如何满足用户在停放时的多样化需求;moca将场景定义的权利交回给用户,可实现用户对外观配饰等部件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一种未来汽车装配模式的可能性;gove为分体结构式汽车,呈现了提高出行效率的三维立体交通概念。广汽设计团队在未来汽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强调了自由创作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华人运通高合汽车设计联席副总裁刘能华分享的主题是“坚持初心、拥抱变化”。在从产品定义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执行和消费者反馈的全过程中,刘能华认为,年轻一代的品牌认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个时代不缺车了,缺的是能引起共情的作品,技术叠加造就了更多元化的竞争,而作为设计师,要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需要能够持续激发想象力,加强艺术修养以及坚持。
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外饰设计总监范吉晗以“智能与变革”为主题,介绍了比亚迪在智能汽车技术和设计创新方面的突破,从开创多条品牌线实现对不同客户画像的精准细分,如城市品牌、年轻品牌和梦想品牌,到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在仰望U8、U9上的云辇、易四方技术和产品定义方面的重大突破,激活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更多的遐想。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研究院院长James hope认为未来的汽车座舱将拥有“奢华科技体验”。当前技术的升级快于我们的适应能力,技术的发展离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远,因而更应正视人对技术的真正需求和体验。在他分享了畅想未来座舱体验的作品,有诸如客厅延伸的豪华空间,有以篝火为主题的社交媒体互动装置,有如同水母造型的可变的车内空间……这些超前的创想强调了设计师对技术应用的不可替代的创造力。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王选政分享的主题是“升维与重构”。未来已来,汽车产业的升维面临着技术挑战和伦理自洽,而汽车设计也不再是简单的造型工具,而是需要成为能够应对多方面挑战的全面性手段。出行正在成为一个跨域集成的平台,这意味着,汽车设计的重点将由传统的造型成为构建链接不同场景。进而指出待定义的出行创新设计教育的一个指向:结合产业趋势的创新工程设计。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谭浩强调了汽车行业类似于20年前的手机行业,正面对着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场景定义形态、交互定义沟通以及软件定义出行等趋势,推动着汽车设计的演进,而这个过程中高校相关研究者尤其需要对设计的价值深入思考,如何越商业目标,为人类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论坛恰逢99级校友返校,而智慧出行方向的校友在本次论坛中的深度参与使本论坛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学科交流,更是一种四合院精神的薪火传承。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各抒己见,展示了汽车行业不断探索和适应新技术和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的努力,为听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前景的汽车设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