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精彩回顾|“对话”第十七期《智慧的启蒙:教育的问题与课题》


李玉峰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未来城市、设计思维、世界遗产、启蒙教育

曾任职深圳万科集团英国ATKINS北京公司高级规划顾问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北京汉声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2023年11月3日,北京时间14:30,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主办的“对话:数智时代的文化与设计”系列讲座第十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李玉峰教授作为此次主讲人,讲座题目为“智慧的启蒙:教育的问题与课题”,由孙帅老师作为学术主持人。本次讲座作为2023年秋季数字文化创新模块的课程讲座吸引了数十名设计学院的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积极参与,讲座问答环节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次讲座,李玉峰老师首先从“专业、非专业、跨专业”三个角度介绍了自己对不同领域的兴趣和研究,如城市规划、设计思维、文化遗产和教育等方面。还分享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成果然后通过国哲学家洛朗·亚历山大-米歇尔·贝尼耶的《给未来人类的终极12问》一书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什么是未来?

什么是未来教育?

未来人才的素养?

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

什么是智慧?

教育如何启蒙智慧?

设计教育的问题和课题?

设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基于这些问题,李老师对智慧、启蒙、人才、设计、教育、思想、思维等一系列概念进行了阐述与追问,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情绪与智慧什么关系动机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是如何开始的?

一、关于未来

李老师从生命、战争、自然灾害等角度对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反思梳理出全球当今面临的六大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科学危机、政治危机。其中,地球研究所所长布朗教授曾经表示,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文化危机。接下来李老师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切入点讨论了格局与未来的关系,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对未来教育与教育未来的思考格局,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二、关于人才

李老师从“人”“人才”“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如何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新的途径来提升人才的素养,并且引入了包豪斯的“全能造型艺术家”的人才策略。未来的设计师应具备三术合一(艺术、技术与学术)融会贯通的能力,从非专业到专业,再到跨专业,最后达到超专业的层面。

接下来,李老师从未来城市学家角度强调了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学术、技术和艺术等多方面素质此外讨论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城市规划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为没有一个能全面掌握城市各个专业的学科专家。未来的城市规划人才应被称为“城市学家”,他们需要具备综合素养。虽然这个概念在20年前提出,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为了培养具有完整性的人才,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完整性,并将其应用到各个层面,如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李老师从人体健康系统与身-心-灵的角度对教育、智慧进行阐述,对比讨论了人的完整性与教育的局限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合一健康”(one health,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需求与教育之间的矛盾,认为教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最后,强调了通才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时,通才可以更好地应对。

三、关于教育

李老师讲述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本质与意义。首先提到了“教”字的起源即通过理解和修炼来实现道德提升的过程。接着讨论了“教育”与“大学”的概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以及如何培养聪明的孩子。并且,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与应对如何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智慧化,以应对可能的困境。此外,还提到了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如智、信、勇等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强调人们在不断变革中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智慧、知识和常识的追求。

李老师举例,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苏州的一次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言问:我们在大学里教学生什么——判断力。他说:最要紧的是要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尼采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书中批判德国当时的教育,他认为好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哲学思辨力、艺术审美力、古典文化力在此李老师试图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分为专科后可能导致许多专家的出现,而全面发展的知识可能产生更丰富专业知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广泛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未来教育、智慧启蒙

李老师展示了近些年关于“未来教育、智慧启蒙”的研究成果。首先展示了一套逻辑模型:以动机为中心,观念、原则、要素、策略、标准以及变数等为组成的多向性概念逻辑。该模型应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微妙地塑造着未来的复杂性教育思维,并且它们相互纠缠与共生,多样化地洞察和建构了未来教育的方位、方向、方法和方案,从容应对永恒的不确定性。然后展示了“未来教育模式研究”的五个系统,集合成了约35万字的研究报告,并提出了1000多个关于未来教育的问题。最后,李老师总结说:在深度探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未来教育理应关注常识的反思,知识的创新以及智慧的启蒙,实现从无知,觉知,新知到自知的灵妙化成长。


问答环节:


何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我的问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现在的人工智能给人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这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比在学校学习更加全面效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提供知识的过程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教育?人工智能对于教育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李玉峰老师:人工智能是人发明的一个工具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热爱这个手段,要善用它,而不要去排斥它。当你如何能够善用它的时候,它能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比如写论文把框架建构好,让人工智能帮你生成一遍然后去理解继续改造迭代。虽然知识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但并不是让你偷懒,而是提高效率。当然有一些知识需要去体验,去体会,去悟,那是一种大脑的高级运转。当你用人工智能作为自己辅助的时候也需要开始启蒙,开始自我独立思考。当你理解得越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越多启蒙的机会就越多,智慧和常识甚至知识就会来越多。所以,不要拒绝,要去拥抱它,把它当作你的好伙伴。


张艾(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本科四年级):之前看到网上有提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2025计划”,是由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负责的,提出“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的模式:一场以师生为主导的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其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不限入学年龄、按照个人需求、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随时入学。有点打卡学习的意思。有了入学资格,可以2年上学、工作2年,再来学习4年,满6年即可。教育、工作与生活形成交替。您觉得这种教育模式,在当代加速主义的语境下,真的有实施的可能性吗?或者效率为王的时代,这种对抗效率的教育状态,对学习者的意义是什么?


李玉峰老师:关于“开环大学”的模式,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的上完大学工作,然后去读研究生,读研究生又去工作,读博士觉得这个过程是好的,可以把实践理论不断的交织,不断转化,这样对大脑的思维判断和洞察是好的锻炼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取决于自己的动机决心你刚才讲的效率为王,可是效率本身不是目的,效益才是目的。如果效率高了,可是效益并没有,那效率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评估这个效益要通过更长的时间线更宽容的载体来评判综合效益。比如,这些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遇到过56同学,学习期间想要休学做点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种状态有自制力的,当然不休学并不是说没有自制力。这些同学知道这种方法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放弃一些别人看来常识性的东西,等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效率反而高了。


王嘉琪(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本科四年级):讲座中提到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的跨学科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研究,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更偏向不专心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培养所谓的通才。讲座中提到圣塔菲研究所的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我们应该抓住核心,徘徊在学科的边界,我感觉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是给我一种不平衡感您觉得如何判断人生中什么才是我们值得倾注的核心问题,那什么又是我们应该去接触边界学科的问题,我们既要专精,又要变成通才,怎么样才能平衡这之间的关系


李玉峰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你在提问的时候就已经把提问的原因告诉我们所有人了,因为,问题的开始就已经全才”与“专才分开来看了。我并不认为它是两个矛盾的概念,这两者同样都要具备综合的判断力。比如圣塔菲研究所的布莱恩教授是经济学的大专家,但是他在经济学之外还具备很多别的能力,特别是复杂的思维能力。这个东西它跟什么专才没有关系。所以,当你要抓住核心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具备判断力界定什么是核心,然后还要知道在核心之外的边界方位在哪里,这样才能具备对核心的坚守和对边缘知识的驾驭能力


学会善用知识,不一定是要拥有这些知识。如果自己作为一个核心,可以邀请那些在边缘有能力的人来辅助你,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来帮助你,有什么样的格局和价值观让他为你所动,可能是因为你提出问题的核心让他们都动心你不必成为经济学家,你可以邀请布莱恩教授为你工作就好了。你要具备的是让他动心帮你做这件事情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不是经济学的知识,而是艺术学的,可能是设计学的,也可能是学科的精尖问题被你发现所以有能力可以当元帅,不一定要先去当将军


叶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本科四年级):您在讲座中提到要具备判断力,就需要学会反思常识、创新知识、启蒙智慧。您能再细讲一下,到底什么是智慧?常识与知识的差别是什么?智慧能不能通过学习、培养而获得?


李玉峰老师:这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也是我正在研究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智慧,比如这个问题:眼睛的作用是什么?具有看的功能、心灵的窗户等等这些回答全是常识或知识,里面不包含智慧,有位智者回答说:眼睛的作用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我再给举个例子:有个人看见三位工人把砖从马车上搬到教堂里面,便去询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搬砖第二个人说:我在修教堂第三个人说我在为上帝服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我也无法告诉你到底什么是智慧但是有些人一句话就点到你的要害,你觉得怎么这么妙,这么通透好像听起来像常识,可是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常识我正在研究什么是智慧,也在研究怎么做智慧启蒙的教育,理解政治的智慧,经济的智慧,文化的智慧以及科学的智慧,多同学跟我一起研究这个课题。我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我在发出邀请,你们都可以参加我的研究计划。


刘奕君(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在讲座中提到关于教育的整体性局限性问题,觉得现在同学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在为商业和经济服务。我们都是被培养出来的优秀的打工人,为企业做很多的工作,创造经济价值是否有可能从经济结构或生产方式的角度去改善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未来的人才,社会进步是需要众人合力去推通过教育的整体性让人的整体性得到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未来的人才应该会怎样连结协作推动社会的发展


李玉峰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部分。关于个人企业集体首先要考虑综合价值的评估问题,这个价值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的交叉的混合评价系统。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维度,还有时间维度短期价值中期和长期价值的关系),需要通过立体的评价模型和价值思维,才能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准确的判断。


其实每一个企业社区都是一个系统类型从属于小系统中系统大的系统,当你产生系统价值的时候也就具价值。哪怕一个微小的企业系统,而不是国家全球这种超大系统都能够产生系统的价值,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在所属的系统中价值最大化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个人的成长跟社会的成长是连在一起的,你就是社会的全部,虽然社会的最小单元,但是它是独立的,完整的。要了解一个事物或一个系统,既要深入内部,也要离很远,参照系的变化,我们会形成的价值判断。


————————

以上图片均来自李玉峰教授讲座文件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