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课程回顾:费俊 《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体验设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

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加强文化数字化采集、创新文化互动体验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文化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针对《意见》中对国家文化发展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2023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系统的针对工艺美术设计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跨领域专家授课与数据采集实践等形式,培养学员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创新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7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费俊教授应邀于湖南大学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体验设计》为题开展学术讲座,分享以技术为支撑的文化体验创新设计。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公众有了更多途径沉浸式的接近传统文化遗产,极大的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作为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费俊教授一直在不同的身份之间积极地探索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更多可能性,通过多个创新的交互作品,调动观众参与来发掘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同时也通过创作不同理念下的互动体验,试图活化文化遗产,探讨现代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运用数字艺术媒介构建具有强链接性的艺术作品、创作工具或创作系统与观众共同生成新的链接是费老师近年来不断尝试的方向,这些实践涉及人与人的链接,人与自然的链接和文化与文化的链接等话题。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数字化演绎已经是国家战略和未来趋势。费老师首先对数字演绎的概念与定义、方法、意义、应用语境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数字化演绎的目标,即“文化遗产活化,而不是动态化”。对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化、科技化以及产品化的创新转译,建构文化与大众、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产业的超级链接才是活化的核心策略。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活化”的内涵,费老师通过展示其团队主持和参与的各类文化数字化沉浸体验空间、国宝数字体验甚至是春晚的舞美视觉设计,解析了如何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美学元素,审美观念,互动方式进行融合,创造,传化,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引发观众在多维度体验中与优秀传统文化呵和中华美学精神产生情感共鸣。

图片来源:https://www.qdgxwl.com/newsdetail/68

如作品《飞鸟集》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的视觉语言,营造出一幅精妙灵动的数字花鸟长卷。画面中的飞鸟、植物都在实时与人、当天的天气互动。当有人经过屏幕,屏幕上方的感应器就会“通知”鸟儿起飞并跟随人的走动,如果观众停留,那么鸟儿们会聚集停留到观众面前构成完整的实时画面。作品还通过实时接收的气象数据,如室外风起,画中树枝摇曳;细雨飘落,则画中淅沥。既是自然的镜像反映,兼具传统绘画的意境,虚实之间,物我之间的互动衔接自如。这样的互动装置不仅是科技载动体验,更是通过技术作为工具,传统意象审美为载体来创造人与对象物,人与人,人与周边的新型关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新媒体艺术不只是简单地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做艺术,而是为艺术的展示形式,传播形式提供了更有利的工具。

再如“城市博物馆”项目,通过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将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城市空间与混合现实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手段制作时空穿越城市文化的透镜,一座城市打造成可以体验与感知的博物馆。其作为一个导览与交互产品,用户在行走中不仅可以获取当地文化景点中的非遗文化名人故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丰富的信息解读,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当时的场景,为游览已经消失的遗迹提供了可及的机会,形成在不同时空中穿梭的深度文化体验。类似这样的交互产品,既是一个文化“活化”的典型案例,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结合不同场景,不同产业设计价值

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489894267_307618

另外,费老师团队参与的2023春晚视觉艺术设计,从色彩的使用,色彩意象,链接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调性与当下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建立了属于春晚的色彩系统,并使参与创作的团队拥有一本行之有效的配色指南,既提升了设计效率,也整场晚会的视觉美学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664042669_99984275

运用新媒体与数字化演绎的方式,让观众重新认识文化遗产与当下场景的联系,将传统的审美意象,意境转化为符合当下语境的现代语言。因此,利用数字科技转译传统文化意涵,使解读文化精神有了更多元的方式,更使进一步创造“新传统”有了灵活的途径。

在诸多案例解读之后,费老师基于艺术与科技的教学实践经验表示, 技术已然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甚至是我们今天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创作手段相比,把艺术的创意能力、实现创作的技术能力还有哲学的思辨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或将成为未来文化与艺术创新的核心最后,费老师提出数字科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与手段,但不是目的。尤其是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过程中,不可能仅凭对技术的肤浅认识来从外部照搬传统,而应该深刻的思考,如何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译中构建更多维度的,跨文化的艺术体验来修复遗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共识。只有找到了文化创新的有效方式以及适且的应用场景,这样的作品或产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有望提升其经济价值。

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文化数字化转译的精彩案例,引起现场热烈的讨论,费老师也对讲座过程中引发学员兴趣的案例进行详尽的解读与回答,并合影留念。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