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第三期 “中国智造·设计力量”精彩开讲

2020年12月19日,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第三期隆重举行。本期主题 “中国智造·设计力量”,聚焦航空航天、船舶高铁、工程机械等领域。

本期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中国航天员中心李潭秋总师、中国商飞市场部技术总监任和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李震教授、中南大学梁习锋教授、湖南大学肖狄虎教授5位领域专家,研究讨论高端装备领域的设计趋势和未来方向,针对领域设计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开幕致辞:季铁

季铁教授首先对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将“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评为年度设计大事件表示感谢。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这次论坛不是展示国之重器的成果,而是期待通过专家研讨发现问题,通过论坛构建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期望同学们对中国智造永葆热情,拥抱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领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专家主题演讲:

李潭秋:理念、传统、系统——浅谈美俄中航天服设计异同

李潭秋研究员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主题分享,结合自己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和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经验,简述了航天服技术演化历程,评述了中美俄航天服研制实践中的技术传统。讲述了航天服的主要技术挑战和对策,对航天服设计的基本问题:压力制度、穿脱结构、地基天集、适体方式、工效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探讨,最后对中国航天服进行了技术和设计评述,对未来航天服研制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任和:设计创新与未来航空科技

任和研究员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主题分享,首先从人类问题解决角度对设计、科学、技术、工程四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设计创新在航空科学与技术以及大飞机工程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商飞的3款飞机(ARJ21、C919、CR929)设计案例,从内饰设计、座椅设计、涂装设计、优化设计、细节设计等方面展现工业设计的成果。就设计创新的能力与动力进行了阐述,从力、功、功率、效率的角度解读如何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对未来的航空领域的创新发展(如材料、制造、速度、服务、管理、救护等)进行了展望。


李震:融入、融合、创新——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设计应用探索

李震教授认为设计创新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深度结合具有必要性,船舶的整体形象、品质品牌、用户体验、艺术美学对提升整船的效能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设计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将工业设计方向与船舶领域映射,构建了“船舶-工业设计+”的模式,从船舶领域设计边界的角度,探讨设计与船舶海洋工程对接、融合、创新的可能突破点。从船舶美学设计、虚拟仿真、流体可视化、舱室环境、人因工程、视觉传达等多个方面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用大量设计案例讲述了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典型应用。


肖狄虎:广角战略下的装备制造工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肖狄虎教授基于装备领域的行业和设计发展趋势,从广角视角,构建了工业设计与装备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就如何实现产品DNA设计的“进化”和“传承”、如何构建PI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具体阐述了“特征定义、特征表达、诊断决策、生态系统、设计文化”为内容的装备制造工业设计关键技术,重点强调要以目标导向实现不同层级企业的创新。基于与三一集团、国机重工、中联重科、中车等装备制造企业20余年的长期合作设计案例,生动剖析了工程机械新一轮转折点的设计方向。


梁习锋:高速列车外形基因与气动性能综合分析初探

梁习锋教授认为高速列车外形具有极高的显示度,通过对日本、法国、德国、中国高速列车的外形特征分析,完整概括了世界主要列车车型的发展及演化,认为高速列车的外形基因是列车外形设计的重要方面,亟待解决高速列车外形基因提炼,亟待开展外形基因与气动性能关系的研究,亟待开展外形谱系化标准化研究。基于设计案例,介绍了列车外形基因与列车气动性能之间关系,讲述了基于高速列车外形基因的设计方法。


本次论坛聚焦中国智造,从航天服到大飞机,从船舶到海洋工程,从高速列车到工程装备,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设计边界,但都会面对新的设计问题,将会涌现出新的设计机遇,以“新工科·新设计”为契机,展开多元的、交叉的、深入的、持续的交流,对中国智造大有裨益,对领域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样化路径,对湖南大学乃至全国高校设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工科、新设计”论坛将持续举办,每期将有5-6位学界大家、业界精英、青年才俊进行主题分享,敬请持续关注。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