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论坛回顾 | “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第六期

        2021年1月16日,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第六期以线上直播形式如期举行。“新工科、新设计”学术论坛第六期邀请了来自迈瑞医疗、飞利浦体验设计中心、木马设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的企业和学术界专家,一起深入研讨交流。各界专家一起聚焦智慧健康领域,探索设计与健康、数据、未来的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希望从宏观和跨学科视角解读数据与设计、设计与健康、健康与未来,探索未来生活方式与智慧健康产业。





论坛致辞:季铁教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在会议开始,季铁院长代表学院欢迎各位嘉宾和在线的学生、专家和各位同仁们。然后对整个“新工科·新设计“系列论坛前几期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介绍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发展以及“智慧健康”研究的新阶段和新动向,解读了后疫情时代下智慧健康的设计教育与设计研究,希望将来更好地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平台构建。


01:周翔

新时代医疗器械设计创新发展

        来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周翔先生,首先介绍了迈瑞的医疗设计哲学:有温度的设计=亲和(全价值链持续优化、最优性价比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赋能(精准医疗提升效率,促进高价值领域输出)+信赖(体验连续,形象一致;研究临床,不断优化)。

随后,周翔先生讲述了迈瑞在全球抗疫中为医护人员提供的重要武器——呼吸机、血液分析仪和AED等, 并分别讲述了他们研发的设计故事。其间从产品便携性、外观设计语言和技术与人因工程结合的角度出发,分别展示了其在疫情中的有力影响和重要性。

        周翔先生面向设计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设计应该如何挖掘国内的需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有所作为?”周翔先生指出在新时代医疗发展趋势下,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某一块产品,我们更要放眼全局。首先是院内互联,院内科室之间,可以通过互联,通过5G技术解放医生,提高效率,减小感染可能;进而是多场景互联,大环境上随着远程的会诊,远程的教学,社区服务都越来越普及,可以通过服务设计实现整体的智能互联,甚至全球的资源共享,达到全球医联体互联。最后,周翔先生表示,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下,医疗器械的创新设计发展具有更强的使命感。

02:李裕康

木马工业设计医疗产品外观案例选

        来自木马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李裕康先生,首先介绍了公司发展现状,木马工业设计公司作为一家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在医疗产品设计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服务过许多医疗公司,为其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设计。李裕康先生首先从一款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人体的健康状况,揭示健康问题形成原因与其发展趋势,从而提供符合个体需求的健身计划和健康管理。紧接着,李裕康先生详细介绍了整个设计过程中对于造型语言的把握,最终呈现出一种纤薄、酷炫的外观造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不仅仅在生理上觉得舒适,同时在心理上也不会因为它是一件医疗产品而觉得难为情。





        随后,李裕康先生分别介绍了三维运动的捕捉步态分析系统、蔡司眼科治疗仪、上海等速肌力训练仪等等诸多优秀的产品设计案例。


03:黄伟红

5G智慧医疗健康的设计思考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黄伟红教授。从智慧医疗的顶层设计思路,智慧医疗场景构建和我国老龄化的基本国情三个方面进行5G智慧医疗健康分享。

        黄教授提出智慧医疗的顶层设计思路,结合未来老龄化和家庭护理不断普的趋势,智慧医疗医疗健康一体化、全程化与数据化的特点,并以院内院外一体化医疗健康全过程服务为例,展示医疗健康一体化这一全闭环、同质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健康落地服务生态。

        在5G技术集群支撑下的智慧医疗场景构建方面,黄教授指出借助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海量机器类连接着三大特征,开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法和应用。并分享了实验室设计开发的结合5G技术产出的医疗设计实例,围术期智能控制系统。结合实际场景流程和需求痛点进行产品体验优化设计,真正实现围术期多模态控制和智能控制,实现手术过程中的即时使用,智能易用。

        最后,黄教授总结了我国老龄化的基本国情,老龄化是人口变化的常态,也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验室正利用AI和大数据的汇聚,形成全流程全链条的医养结合综合服务应用体系。同时面临着医养背景下的应用适老化设计挑战,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设计思考,如何真正做到5G智慧医疗背景下的需求驱动产品,设计升级体验。



04: 王琦

面向主动健康的2.0可穿戴设计

        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助理教授王琦,做了面向主动健康的2.0可穿戴设计研究分享。分别从可穿戴设计的不同应用模式、2.0可穿戴设计与智能织物的发展、健康应用方向的智能纺织品设计研究案例、如何开始2.0可穿戴设计4个方面介绍面向主动健康应用的2.0可穿戴设计。

        王琦老师指出了可穿戴设备2.0是整合式时代的特点。整合式、嵌入式的服装是未来人机交互的一个很重要的织物界面,它将传感器、电子电路等融合在织物当中,使可穿戴设备更加自然、舒适,能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可穿戴设备的四种应用模式:皮肤界面应用、配件式设应用、嵌入式应用,以及整合式应用,王老师并解释了作为可穿戴设备2.0的主要应用,整合式应用将具备传感、集成、执行功能的纺织线嵌入织物当中,使其直接具备电子电路的特性,是一种能大大提升用户舒适性的应用,也成为2.0时代的主要发展方向。

        王琦老师又通过膝关节损伤预防智慧衣及反馈系统、智能康复服装、基于智能织物的塑形运动产品反馈模式设计研究。指出在主动进行健康干预的全球趋势下,智能织物具有的发展潜力与应用意义。讲座最后,王琦老师为对可穿戴设计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如何开始进行2.0可穿戴设计的思路。

05:Claire Ching

飞利浦体验设计中心

        来自飞利浦体验设计中心的资深服务设计师Claire Ching,分享了在全民防疫时代下,设计师在健康领域的思考与参与。用真实的设计案例探讨了5G技术、AI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如何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以及如何更好地守护医护人员和病患。

        Claire首先介绍了科技创新如何撬动医疗创新,提出撬动医疗创新的四个维度是科技、政策、行为和经济。随后她分享了基于平战结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提出医疗通用设计原则有普及、智能、非接触、平等、效率、人性、合作和预防。飞利浦所提倡的共创设计方法,主张多领域合作,共同参与和创意,可以有效地形成团队共识,并以飞利浦“雷神”发热门诊解决方案为例,讲解了医院的信息化整合及管理系统设计,给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启发。

         最后,Claire通过两个有趣的例子说明了产品设计中,需求分析、用户分析对于新项目的重要性。


06:孙琦

智慧医疗服务创新实践

        来自腾讯CSIG医疗健康事业部的孙琦,从3个方面讲述智慧医疗服务的创新实践。医疗健康产业生态赋能:C2B双轮驱动;多方联动的医院服务建设和医疗垂直领域设计体系。

1.医疗健康产业生态赋能:C2B双轮驱动。一方面助力个人,打通各个医疗服务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助力政府、医院、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的智慧升级,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供给侧创新。

2.多方联动的医院服务建设:全触点、全场景、服务闭环。全触点服务体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改善信息化水平低,就医体验差的状况。全场景服务体验是从症状到就医,从治疗到预防,全诊疗周期覆盖。服务闭环是实现医院+腾讯+服务商的共建,ToB+ToC产品的协同,就医周期服务横向闭环,和垂直场景服务纵向闭环。

3.医疗垂直领域设计体系:设计标准、开源协同。医疗数字化产品设计包含跨终端全场景、多角色需求、医疗专业属性、可视化数据解读和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

07:刘梦非

Design for Well-Being

——新工科设计语境下的智慧健康解决方案

        刘梦非老师基于新工科设计语境的视角下分享了当下及未来智慧健康的解决方案,并着重以养老设计领域为重点进行分享,从五个方面(设计、目标、视角、方法、协作)进行切入:

1. 设计(Design):该领域仍有大量的传统设计需求。

2. 目标(Target):该领域服务对象“具体”且“独特”,需求“多样”且“多变”,利益相关者众多,需求复杂。强调设计师需要富有“洞察力”和“同理心”,倡导设计者通过参与式设计深入发现问题和困难。

3. 视角(Perspective):该领域应该有“俯视”的视角,积极引入“大设计”和“整合系统设计”的概念,需要了解多模态交互、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相关技术。

4. 方法(Method):该领域设计应该有更多的“发现”“探索”和“研究”,设计师需要有跳脱“甲方”思维,打破固定框架,牢记“被服务”的主体。

5. 协作(Standard&Platform):该领域需要更多的“协作”,打通产业链、产官学联。最后刘老师提出未来将是一个“不老的社会”(ageless society),倡导更加平等的社会关系、产出更多的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相关的标准制定、构建无障碍发展型社会环境。

08:王海宁

大健康视野下的人体测量学

        湖南⼤学王海宁副教授介绍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种、性别、年龄的差异促使设计师去思考如何运⽤⼈体测量学的⽅法解决⾯向产品适配设计问题,并回顾了过去30年间全球开展过的⼤型测量学调研和现存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王老师团队先后四次组织全国性的⾼精度⼈因数据调研,形成了以头⾯部、⽿廓、⽿道、⼿臂、肩颈和医学影像学数据为核⼼的数据仓库,内容近2万项,填补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的空⽩。并围绕健康穿戴用户体验开展进行了大量研究,设计实现了⾯向穿戴产品设计的跨平台、响应式的中国三维⼈体测量学数据库交互系统,同时结合结构力学、热学、生物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提升⽤户在穿戴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和交互体验。

        王⽼师最后提出,应在新工科新设计的范式下调整健康穿戴⼈因研究的新使命,即:丰富和完善⾯向⾃然交互的⼈因数据库,提升数据在产品全链路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耦合度和易⽤性,形成新的⼈因设计规范和体验标准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