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至20日,我院张朵朵教授特邀丹麦奥尔堡大学设计工程学院(AAU)Wendy Gunn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朱怡芳研究员访问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以“未来制作2: AIGC、手工艺感知与日常创造力”(Future Making2: AIGC、Craft Perception and Everyday Creativity)为主题,开展了为期8天的学术交流与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这也是继今年6月我院与伦敦艺术大学(UAL)合作完成“未来制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非遗社区的日常创造力”之后的第二个同系列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

图1 我院师生与Wendy Gunn教授、朱怡芳研究员学术讲座合影
8月16日上午,桃子湖D1展厅二楼会议室,Wendy Gunn教授作为全球设计人类学开创者与代表性学者,首先以《超越感知: AIGC、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文化设计》(Beyond Perception: AlGC,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Cultural Design)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前沿的学术讲座。她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工作坊“未来制作”(Future Making)的主题,认为这正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当代设计人类学(DA)的主要发展方向。随后她指出,感知绝非被动输入,而是与世界的持续“回应”(to correspond),是一种主动的、具身的创造性实践。她进一步阐释,人类学乃至设计,其本质正是介入“世界生成”(world making)的过程,而非旁观。创造力也非囿于个体心智,而是萌发于“身心-环境”的交汇处(nexus),是三者共同即兴作用的结果。Gunn教授提出,设计人类学的使命是实现教育、感官与政治的三重转向:它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力,关注多感官经验,并始终保持批判性立场。她强调,“未来不是被预测,而是在当下生长”,呼吁通过与物质、社区的深度互动,让未来在当下生根发芽。

图2 Wendy Gunn教授进行学术分享《超越感知: AIGC、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文化设计》

图3 朱怡芳研究员进行学术分享《感知制作——手工艺文化传承中的应变》
朱怡芳研究员的讲座《感知制作——手工艺文化传承中的应变》(Percepting and Making: Adaptation in the Heritage of Handicraft Culture),则以丰富的中国本土案例为Gunn教授的理论提供了精彩注脚,实现了理论的落地与对话。朱怡芳研究员深入剖析了“感知”的层次,她指出,手艺人的感知既是有意识的精细观察,更是一种深植于身体的、无意识的“身体记忆”,这种记忆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并在关键时刻表现为“后知后觉”的应变智慧。
两位专家的演讲激发了在座老师、研究生、手工艺人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随后,在我院党委书记赵亚辉和各位师生的见证下,副院长王巍代表学院向Wendy Gunn教授正式颁发了访问教授荣誉聘书,诚挚邀请她加入我院国际教研团队,展开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图4 王巍教授代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向Wendy Gunn教授正式颁发荣誉聘书
8月17日,以上述理论探讨为基础,“未来制作2:AIGC、手工艺感知与日常创造力”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在桃子湖D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得到了来自长沙市民协剪纸协会多位非遗传承人和剪纸专家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相关学者与部分我院师生的积极参与。作为“未来制作”系列工作坊的第二期,有别于6月第一期工作坊主要聚焦于乡村非遗社区的手工艺,本次工作访期待以城市中的传统剪纸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探讨AI辅助的剪纸图像是否有与物质性的剪纸材料、工具一起成为手工艺人感知与创造媒介的潜力。Wendy Gunn教授以研究者的身份,全程深度观察了参与者与材料、工具之间的细微互动;而朱怡芳研究员则作为参与者,亲身融入创作实践,从内部视角体验并反思“感知制作”的全过程。18日,张朵朵教授团队与Wendy Gunn教授还就本次工作坊所取得的成果与未来双方在设计人类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合作展开了深入探讨与进一步的规划。

图5 Wendy Gunn教授与参加此次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师生合影

图6参与工作坊的长沙市剪纸非遗传承人邵京英(左)、黄小娟(右)

图7 研究团队与工作坊参与者展开热烈讨论
“未来制作2:AIGC、手工艺感知与日常创造力”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既是一次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也是中国的设计人类学研究、实践与国际设计人类学代表性学者、学术网络展开正式合作的里程碑。未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立足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期待在全球互动的国际学术网络中结出更为丰硕的合作成果。
撰稿:刘恒彤
审稿:张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