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智享未来,共话人因 | 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国际会议 “艺术、情感与设计”分论坛成功举办

1129日至30日,2024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国际会议在深圳召开。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承办,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智能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和湖南大学等单位协办。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国际工效学协会和多个境外工效学学会组织的领导或代表、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的理事们、人因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等汇聚一堂,围绕推动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发展、提升智造与工业化水平等展开讨论,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会议荣誉主席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会议主席陈善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工程总师陈勇,中国中车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军以及IEA前任主席王明扬和José Orlando Gomes、现任主席Andrew Thatcher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因工程在重大工程、智能装备、智慧生活与学科发展等作大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于起峰院士、王松灵院士、曹晋滨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杨宏院士等出席了会议。

2024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国际会议现场

1130日上午,本次大会的艺术、情感与设计分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湖南省麓山实验室承办,茶思屋科技网站与智能人因设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支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湖南省麓山实验室主任何人可担任分论坛主席,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王巍教授和胡莹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艺术、情感与设计分论坛现场

本次分论坛汇聚了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学者,以及歌尔(美国)、Dyson等头部企业的人因设计专家。与会嘉宾围绕艺术与情感如何与设计相结合,创造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智慧的智能产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分论坛主席何人可教授发表开场致词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艺术与情感设计在提升智能系统交互体验中的作用愈加显著,为构建人性化、情感化的智能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何人可教授致辞

首位演讲嘉宾为来自明尼苏达大学设计学院Linsey Griffin教授,她基于穿戴产品和手持工具中的合身性与安全性问题研究,揭示了设计流程狭隘和忽视用户需求的现象Griffin教授指出,许多可穿戴产品,如医院病号服和定制医疗产品,存在普遍的不合身问题,源于未能考虑用户、组织与环境的复杂关系。通过系统设计方法和人因数据应用,提出了改善合身性和安全性的框架,旨在推动跨学科可穿戴产品研究,提升各领域产品开发能力。

Linsey Griffin教授进行分享

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睡眠科主任医师高和教授聚焦睡眠障碍诊疗,深入分析了睡眠医学作为新兴学科的特点,并探讨了临床睡眠实验室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睡眠及其相关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回顾了睡眠医学领域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当前临床睡眠实验室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高和主任强调,随着技术进步,睡眠障碍的诊疗将更加精准,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情感设计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高和教授进行分享

香港科技大学综合系统与设计系李鹂教授通过纺织品的应用实例,展示了纺织材料在创意设计、商业化和跨学科创新中的巨大潜力。她强调,随着科技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纺织品作为多功能设计工具,不仅能突破传统领域的局限,还能在设计、医疗保健、农业、考古及智能交互设备等多个领域带来创新机遇。李教授通过研究案例,阐述了纺织品如何促进跨领域合作,推动商业化成功,并激发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纺织品凭借智能科技和永续设计的进步,正成为推动多学科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李鹂教授进行分享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王海宁副教授基于3D人体数字模型和人因大数据,提出了中国工业数字人的构建方法,探索其在智能穿戴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3D人体测量学、形态统计分析、医学影像学和触觉感知等技术,王教授阐明了人因数据在产品全链路设计中的关键价值。报告深入探讨了如何提升人因数据在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耦合度,优化跨平台人机协同设计的效率与质量,为智能穿戴和工业设计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发展方向。

王海宁副教授进行分享

歌尔电子(美国)设计总监Miguel SilvaTWS耳机为例,探讨了工业设计与人因工程学融合如何优化用户体验。他强调,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驱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开发风险并提升市场竞争力。报告展示了工业设计与人因工程在听力设备(尤其是TWS耳机)设计中的应用,优化形状尺寸适配,并结合设计观察与用户测试。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师能够收集数据定义用户需求,推动创新并改善团队沟通,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Miguel Silva进行分享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王巍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多模态触觉体验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价值,重点分析了智能产品与触觉交互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报告介绍了智能产品触觉交互系统的人因设计发展历程,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方法范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多感官人因和多模态交互的创新应用。他强调,跨感官的设计不仅有助于丰富用户的情感体验,还为智能终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场景。

王巍教授进行分享

浙江大学王冠云研究员通过仿生设计案例,分享了自然界智慧对智能时代产品创新的启示,并展示了结合智能材料与个性化制造技术的新型设计路径。他强调,创新往往需要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产品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自然界的智慧仍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介绍了研究团队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挖掘常见材料的智能特性,结合个性化制造技术,开辟智能时代产品创新设计的新路径,为创意设计注入更多灵感。

王冠云研究员进行分享

Dyson主创设计工程师黄锐通过智能照明和智能触觉耳机设计案例,探讨了情感计算与多模态交互如何推动设计创新。在Tangio Hapmantics智能照明项目中,他结合脑电和心率传感技术,拓展了情感计算的应用边界飞利浦Hue智能照明案例则探索了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了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智能照明解决方案。黄锐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为设计创新带来了新的视角,将设计转化为连接人类情感、认知与文化价值的桥梁。

黄锐进行分享(线上)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建筑设计学院Francisco Rebelo教授结合ErgoUX实验室的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整合人因数据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用户体验设计。通过真实与虚拟场景模拟,ErgoUX实验室采集用户的生理、认知与行为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训练AI算法,生成预测模型,指导产品和系统设计。该方法提升了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打造了具有适应性和情感共鸣的智能交互系统。Rebelo教授的分享展示了如何利用情感智能AI推动设计的创新,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Francisco Rebelo教授进行分享(线上)

本次分论坛为艺术、情感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充分展现了艺术与情感在智能系统交互中的核心作用。论坛不仅推动了学术与产业的深入对接,也为智能交互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艺术、情感与设计分论坛嘉宾合影


Welcom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