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2015年寒假优秀社会调研报告 2013级

特色活动

2015年寒假优秀社会调研报告 2013级

Details2015-03-19设计艺术学院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年·中国梦

文/林景涵

序言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半盏来不及饮下的屠苏酒,承载着九百年前南宋诗人陆游对新年的憧憬,随着时间的曲水,流觞至今。春节,对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所积蕴的深厚的内涵,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和其他的传统节日相比,春节的习俗不仅格外繁多,还会随着南北地区不同产生差异。对于大连这座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海滨城市来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与东北其他地区不同的年俗文化。这些习俗不仅为每一个新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更从每一个细节里表达了大连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这篇总结报告中,笔者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顺着时间之线,向你展现这些生活在海边的人民的中国年和他们的中国梦。

 

 

 

 

 

 

 

 

大连冬日海景(摄于星海公园)

一、繁忙的准备

在每一个老一辈儿的大连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场景:每近年前,家家户户都会置办过年的吃食,用大盆盛装的馒头、豆包、各种海鲜和丸子堆满了整个灶台。吃,可谓是中国年的重头戏。

腊月二十七,对于大连人来说是“走油”的日子。“走油”,故名思义,就是“炸”。北方的冬天寒冷干燥,油炸的食物可以长时间保持香脆的口感。最传统的油炸食物是萝卜丝粉条丸子和地瓜丸子,春节期间的早餐基本都靠它们。而由于大连靠海的地理位置,海鲜在大连人心中的地位已经无法取代。炸“海蛎子”(大连方言对“牡蛎”的说法)、“华鱼”(即一种叫做孔鳐的大鱼)和黄花鱼更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一些口味偏重的人会把新鲜“华鱼”放在室外晾晒几日再裹上面糊油炸,这样炸出的“华鱼”丸子会带有一种辛辣的口感,别有风味。

除了备好油炸的食物,面食和肉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连地区的面食很大程度上与山东面食相似(可能与闯关东时期不少山东人定居大连有关)。枣馒头,就是在和好的面团上挑起一个个小洞,塞进切好的半个红枣。豆包,类似普通的红豆包,但还会在豆馅和面皮中加上一层糯米。肉冻,就是用洗净去油的猪皮或者猪蹄熬制的透明的冻,入口即化,是春节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冷菜。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不仅要准备吃的,还要做好扫除,准备新衣,买好鞭炮。新鲜蔬菜通常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就备齐。贴春联往往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的白天,老话管这叫“封门”。当一切都准备齐全,剩下的就是等待除夕这天,全家围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谈论着过去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无限憧憬。

热情直爽是大连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过去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即便餐桌上只有萝卜白菜和一碟咸鱼,他们仍然对生活付出完美的热忱。这种热忱一代代的通过这些习俗传递下来,筑成了一个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热闹的新年

从三十的年夜饭开始,热闹的春节就正式的拉开序幕了。不管穷人还是富人,三十晚上的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大连人最爱的饺子馅儿,也与海鲜密不可分。最常见的有韭菜虾仁儿、芹菜虾仁儿,韭菜海螺、鲅鱼馅儿等。在包饺子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讲究,那就是包好的饺子一定要按照圆形一圈圈摆,取其“团圆”之意。(图为按圆圈摆的饺子和大连人最爱吃的韭菜虾仁馅儿饺子

 

 

 

 

 

 

 

 

 

 

 

 

 

按圆圈摆的饺子

 

 

 

 

 

 

 

 

 

 

 

 

 

 

 

 

 

大连人最爱吃的韭菜虾仁馅儿饺子

 

 

吃完年夜饭,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吃瓜子聊天看春晚,一起守岁。凌晨一过,一般还要吃一顿饺子,即便是不饿也要吃几个象征一下,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有的家庭在放鞭炮的时间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某时58分”是大家普遍选择的一个时间点,象征着财运亨通。

在六七十岁的老人眼里,春节期间请神、送神的习俗仍然十分重要。年三十这天要放鞭炮将神请进家里,并供上饺子、瓜果和香火,初三晚上再将神送走。这些古老的习俗体现了人们渴望家人平安万事如意的愿望。然而年轻一代的大连人可能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习俗,除了享用春节大餐、走亲访友之外,一些新的年俗活动也颇受他们的青睐。

在某报的记者的调查中显示,不少年轻的大连人喜欢在过年的时候逛书店。据2014年统计,大连市新华书店春节时期客流量比平时上升近30%,销售比同期增长20%。各大图书城也举办了“压岁钱换压岁书”的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读书这个可能早就被手机电脑代替了的活动,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起来。“平时忙,过年有空正好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除了看书学习,陪长辈“唠嗑”,“亲近自然”也成了大连人庆祝新年的一种家庭活动。大连乡下的几处蝴蝶兰花圃成为了在严寒冬日里感受春天气息的一个绝佳去处。另外,泡温泉和滑雪也是大连人喜欢的春节休闲活动。

大连也许并没有其他城市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这些新兴的年俗文化也体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内涵。

 

 

三、中国年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全中国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体,是中国人民渴望家庭和谐国家富强的真实写照。

文化学者刘铁曾说:“中国年是中国梦的年度呈现。”尽管各地的年俗不同,但中国各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滋生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个无形的纽带,而民族的团结,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常常说,“年味儿”不那么浓了。诚然,诸如上文中读书赏花灯新兴年俗逐渐取代了旧的年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愿意选择一种更健康自然的方式去度过春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才可以从年俗的改变中体现出来,在旧社会中,很多家庭恐怕只有在过年这一天才能吃上一顿好饭穿上一件新衣。有很多老人感叹,现在即便不过年,也可以天天吃饺子穿新衣。

大连作为一个从小渔村成长起来的大城市,她的儿女也必然怀有一颗把家乡、祖国建设的更美好的心。就从这些暖意浓浓的年俗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更能体会出出他们每个人心中怀揣的中国梦。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年花胜去年红,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每个人的梦,一定会实现。

 

设计艺术学院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文/杨欣

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探索家乡年俗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找遍了镇里大小的旧书店,询问了社区居民,并参加了蕲春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搜集到我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受益匪浅。在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资料,对于这次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但还是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我的家乡蕲州镇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尤为明显。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由于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我的家乡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括。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柳绿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所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我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忌讳剪头发,剪头发克外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假如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里是不答应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忌讳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答应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 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前兆。一个正月处处隐藏着年俗“机关”略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忌讳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往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态也格外关注,假如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末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仿佛已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天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布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春节挂贴年画在蕲州乡镇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是蕲州人民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有些地方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在我这个地方吃食上也有不少讲究。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年年有余

家乡人对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来沿袭着这古老传统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样,年一定要过好,一年的积蓄花光就是为了过好年,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每家过年一定要打扫干净。过年不管穷人富人,都要做新衣。过年不讨债在家乡似乎也是约定俗成。不准上门讨债,如谁上门讨债被骂不管再有理都没人同情,让借债人过上一个好年,这也是家乡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标志。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不论贫富都会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别是小辈拿一包糖到长辈家拜年,长辈都得掏一点压岁钱,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给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还有街上每晚灯流舞动,整条街都热闹。有时还请来戏班,你可以连着几天坐在台下边嗑瓜子花生边看戏,本地著名的黄梅戏、茶灯戏、蕲春鼓书让你如痴如醉,回味不已。

说到蕲州地方戏,我特意询问了我的奶奶,奶奶一直爱好戏曲,我记忆比较犹新的是小时候,每当过年初几,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就会搭起戏台子,热闹非凡,近千余名群众津津有味地观赏经典地方剧目折子戏《杀庙》。这是黄梅戏剧落实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惠民专场演出活动。黄梅地区离蕲州很近,因此黄梅戏文化的因子深深浸入小镇骨髓,道地的黄梅戏小曲随处可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戏曲衰微。曾经火红的黄梅戏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现在虽少了些年味,但如今也依然有些许小地方以爱好来唱唱戏过过年味。

然后说起拜年,是蕲州人民最流行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记忆很小的时候,大年初一的早上是小孩子最乐意起床的早上,穿上新衣拿上袋子就去街坊领居各个人家拜年说上祝贺词,回来之时都能讨来满满一袋的零食,虽然最后都不怎么吃,但每年都玩得不亦乐乎。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纯朴善良的蕲州人民世代相传的另一种传统美德“祭祖”。即,每逢大年三十,由家中长者携带后生们,奉上“香表、纸钱”前往已经仙逝的长辈墓前,三叩五拜,焚烧祭品祈祷,这种方式也叫“上坟”。或在除夕之夜于家中摆上“香案供品”举行祭奠仪式,让后生们叩头祈祷,祈求祖先庇佑后生“人财两旺”、“四季平安”。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潜移默化的成了人们生活的希翼。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守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而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剂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说,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本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蕲州小乡镇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起更多的人,而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保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设计艺术学院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文/江子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不重视了。从追捧西洋节日到厌弃中国传统习俗,只记得当初眼瞅着清明节、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举办得一年不如一年,大家参与的热情也逐年降低,断然没有想到有一天连我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也会遭到威胁。

   这个寒假,借着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契机,我拜访了我的家乡最为有名的剪纸艺术传承人孙老先生和当地有名的湖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倪叔叔,向他们学习剪纸和写春联,并分别前往父母的老家,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听爷爷奶奶讲了很多当地农村最原始最传统的春节习俗,听了很多有趣的坊间传说,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的知识。

   首先是天门人春节如何过年。

   年前,全家人要出门采购鸡、鸭、鱼、肉,谓之年货,并添置新衣,选购春联年画,准备招待亲友的水果。到了大年三十,早上起床后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大扫除、贴年画、贴对联,然后全家一起准备年夜饭,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压岁钱,吃年夜饭前还一定要记得放鞭炮,夜晚新年钟声敲响之时,也要放鞭炮,称之为守岁。

   大年初一呢,古时称其为元日,意为新春之首,在我们这里。,只有大年三十是留给自家的,剩下的就是与亲戚们共度了,所以正月初一这就到了走亲访友和祭拜祖先的日子。天一亮,大家就会开门放鞭炮,紧接着晚辈们要去给长辈们拜年,而长辈们也会准备好红包,祝福他们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也勉励他们刻苦努力、勤学向上。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不能倒垃圾,不能往外泼水,否则会扫走运气和破财。

   然后讲天门人的饮食习俗。

   天门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与“蒸菜之乡”,当地人多爱吃蒸菜,天门蒸菜品种非常丰富,这与天门的地理、气候和物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天门蒸菜用料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动物产品和植物类的蔬菜,都可以作为蒸菜的主要原料,鱼、肉、青菜、萝卜、芋头、莲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蒸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出名。正所谓“无菜不蒸,无蒸不宴”,许多在外打拼的天门人,每年一入冬,就开始惦记着回家过年,惦记着家乡的蒸菜了。

   我们当地还流传着“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据说早些年物质比较贫乏的时候,平日里普通家庭改善生活或招待贵客,均以喝汤为敬。虽然我们身处内陆,不像沿海城市有大量的海鲜汤,但汤的种类也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龙骨汤、杂骨汤、蹄花汤、心肺汤、牛肉汤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置于大砂锅内,以文火煨烂而成。其中龙骨汤和海带排骨汤最和我的胃口。除了大众化的咸汤,甜汤在我们当地也十分流行,红枣银耳汤、绿豆莲子汤等都是老人小孩饭后最爱的甜品。

   除了这些一年四季都讨喜的菜品外,我们还有只在春节时才挽起袖子制作的春节特色食品。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到春节就会熬制麻糖,制作麻叶、油酥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等年货,还会做上一大锅酒糟和糍粑。这么多香甜的主食配上可口独特的菜肴,难怪有句话叫“每逢佳节胖三斤”啊!

   说到饮食,就不得不说说本地春节全家吃年夜饭和年后设宴请客的风俗了。据我向爷爷奶奶了解,当地的风俗是每桌一般以十碗菜为敬,菜食以鱼肉、猪肉、鸡肉、鸡蛋为主要原料,牛肉、鳝鱼、甲鱼次之。正席必须有蒸肉和藕蒸菜,称之为“押桌”;最后一道菜必须为榨菜炒肉,用来搭配米饭。除了菜式的讲究外,每桌十人的位置也十分讲究。上、下方各坐三人,左右各两人,上方中座为首席。首席,多请辈份高、年岁长的人就坐,贵客也多安排在首席上。下方称下首,左、右两边称东角、西角,菜碗的摆法、移动也有极其严格的规矩。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文化底蕴丰厚,艺术表演形式和流派繁多,然而,最具地方特色还是曲艺。“天门曲艺”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富地方特色,其演唱风格和表现手法自成流派,主要曲种有天沔小曲、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道情等。在春节,随处可见戏曲队和舞狮队沿街歌唱起舞,给大家带去欢乐和祝福,也用这种传统的方式,祈求新一年的祥和。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它象征着美好、幸福,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天门蒸菜、天门曲艺、天门民歌、天门花鼓戏、天门渔鼓、天门皮影和天门糖塑…… 这些民间民俗文化韵味独特,堪称文化瑰宝。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地关注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开始对传统文化和习俗冷漠。天门糖塑、天门民歌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天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天门人,我为天门文化感到自豪。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理解并喜欢上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坚守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春节为最主要阵地,不断发展天门文化,让天门文化走向世界。 

   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经济如何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都应该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希望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可以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

 

Welcome!

close